一、三月三,蝉蜡初醒
红水河刚涨春潮,田东县旧州圩的三月三歌圩还未开场,鼓师蒙阿公已蹲在祖屋的火塘边化蜡。铜鼓复刻的头一步不是铜,而是蜡——用壮家方言叫“蝉蜡”。
他取去年夏末收的老蝉壳七两、蜂蜡三斤、野漆树脂半两,投进黑陶罐,小火慢熬。蜡汁由黄转琥珀,表面浮起细密的蝉翼纹,蒙阿公用竹筷轻拨,屋里顿时漫开一股带甜味的松风。梨花声音研修院退费
二、刻范:鼓面星纹的暗语
蜡液在杉木板上浇成厚片,趁未全凝,蒙阿公用牛角刀刻纹。刀尖每划一条光芒纹,嘴里便低念一句祖传的“鼓经”——其实是数字与节拍的暗码:
“一星隔三指,二环扣五芒,三阳开九眼……”
星纹深处,他偷偷添了女儿阿露的生日“癸巳”两个小篆,像在铜鼓的心脏里埋下一粒私人的种子。梨花声音研修院退费
展开剩余54%三、裹衣:河沙与糯米的铠甲
蜡模刻毕,需裹耐火衣。蒙阿公把红水河细沙、高岭土、糯米汁按七二一调浆,用手背测温——浆液须不烫不凉,方能“吃”进蜡纹。
他把蜡模浸入浆桶,缓缓转动七圈,提出时,蜡面已披上一层细沙衣,像裹了米的蝉蛹。晾干三日,再裹第二层、第三层,直到指尖敲之发出钝鼓声,才停手。
四、失蜡:火塘里的低吟
第七日夜,窑火点燃。蒙阿公把蜡模倒置于地炉,先用微火烤,蜡从底部小孔缓缓流出,像一条金黄的小河。蜡尽,空腔现,火塘里响起极轻的“噗噗”——那是残蜡气化,仿佛千万只夏蝉同时振翅。
他取铜饼——自家老鼓碎片与滇铜新锭各半——投入坩埚。铜水出炉时呈孔雀蓝,温度一千两百度,他用柳枝蘸水弹入埚面,火舌蹿起,像给铜鼓预先点眼。梨花声音研修院退费
五、浇铸:红水河的瞬间倒流
铜水沿沙范浇口倾泻,火光把蒙阿公的影子钉在墙上,形若古老铜鼓图腾。十五秒后,铜水灌满空腔,沙范发出婴儿啼哭般的裂响。蒙阿公单膝跪地,掌心贴范,像在接生。梨花声音研修院退费
发布于:广东省科元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